English

既要“便教” 更要“利学”

——简介高中《中国近代现代史》
2000-10-25 来源:光明日报 马执斌 我有话说

新教材跟旧教材比较,根本的不同,是编纂思想的转变。过去我们总认为,编教材只要注意体系严谨、结构合理、叙述生动、论证充分、条理清楚和难易适当,让教师满意就行了,至于采用什么教学方式,获得怎样的教学效果,那完全取决于教师。由此出发,旧教材只考虑了“便教”,却忽视了“利学”,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。但是对于培养人才来说,教材的编写“利学”比“便教”更重要。因此既要“便教”,更要“利学”,是我们编写和修订新教材集中考虑的问题。这是新教材在编纂思想上的重大转变。

这一转变,在新教材中突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?

第一,跟旧教材比,新教材的课型增多了。旧教材课型单一,新教材增加了阅读课和活动课。阅读课有两节,即第二章的第一节“清朝政局的变动”和第四章的第二节“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”。活动课有一节,规定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“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”。

第二,跟旧教材比,在课文写法上,新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。例如《洋务运动》这节课,旧教材的结尾是编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。新教材编者则没有直接去评价洋务运动,而是在课文中编排了大量典型材料,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、洋务派的主观愿望、办洋务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都涉及到了,最后在练习中提出“结合史实,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”的问题,要求学生回答。目的是以评价洋务运动为突破口,让教师指导学生从分析具体的感性材料入手,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,再综合洋务运动的方方面面,形成对洋务运动的总体评价,并从这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编者大胆抛弃了那种把学生当“知识篓”,硬把知识往里塞的写法。教师也应当大胆抛弃那种把学生当“知识篓”,硬把知识往里塞的教法。

第三,跟旧教材比,新教材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。传统教材观把教材当成传递知识的工具。因此,在制定教材体系时,注重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的逻辑顺序,注意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,却忽视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思维训练顺序。新教材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,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。新教材的练习题,题型多样,有选择题、问答题、材料解析题、讲图题、阅读与思考题等;从难度上容易区分层次,如阅读与思考题就比其他题型的题难度大,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编者考虑到学生的负担,高层次的阅读与思考题一般每章安排一个。

第四,跟旧教材比,新教材的历史知识系统更完整、更严谨了。历史教材要强调历史知识系统的完整、严谨,但不能因为追求知识系统的完整、严谨,把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选编进去,旧教材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。另外,它还在历史知识系统上存在着阶段特征没有突出、重要内容欠缺遗漏等毛病。例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和形成问题,这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问题。旧教材目录上第一章的标题是“鸦片战争—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”,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什么时候开始交待得十分清楚。可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什么时候形成的呢?在旧教材的目录上,无论是章的标题,还是节的标题,都没讲。这样,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,在目录上就不能完整、鲜明、严谨地反映出来。新教材的目录大有改进。它第一章的标题是“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”,第二章的标题是“中国资本主义产生、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”,再加上节的标题,就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线索、阶段特征和主要内容反映得非常清楚。目录是全书的纲领。完整、严谨的纲领有助于教学双方从整体上、全局上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。

总之,新教材从既要“便教”、更要“利学”的编纂思想出发,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,成功与否,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。我们诚恳地期待着教师们的批评指正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